亿达首页
公司简介
新闻动态
工程案例
公司资质
业务范围
在线留言
联系我们
筒仓灰库
烟囱滑模
储煤粮仓
倒锥壳水塔
电厂冷却塔
桥墩施工
高层建筑滑模
竖井滑模
当前位置:
首页
-
新闻信息
- 大梁隧道突水突石机理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
大梁隧道突水突石机理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
发布时间:
2016.11.30
新闻来源:
浏览次数:
1· 工程概况
大梁隧道为兰新线重点控制工程,长度6 550 m,隧道通过区海拔高程3 600 ~4 400 m,最大埋深达800 m。隧道位于祁连山腹地的祁连山地槽北祁连褶皱带内,为地壳厚度高度变异地带,地质构造复杂,新构造运动强烈,且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形,褶皱、断裂发育,隧道通过的主要构造为大梁向斜[1]。
隧道进口位于山前洪积台地,出口位于常年有水的硫磺沟内,设有一座斜井辅助施工。突涌水段位于斜井工区,为大梁向斜的北西翼,通过地层为奥陶系中统板岩、灰岩,岩层产状N50°W/36°N。灰岩呈灰白色,节理裂隙发育,板岩为薄层状,节理裂隙不发育。涌水段对应地表为山脊间谷地,地形相对较平缓,高海拔地表覆盖有常年积雪,隧道涌水处埋深约500 m。隧道通过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,富水程度属中等富水[2],地下水主要接受夏季降雨及冰雪融水补给,水量丰富。
2· 施工突水突石
2013 年3 月30 日隧道在向出口方向开挖至DK332 + 266 处时,掌子面右侧拱腰部位突然发生掉块、坍塌,随即发生突水,三股直径约为50 cm 的水柱自洞内右侧拱腰斜向下喷涌。涌水发生后对水量进行了监测,瞬时流量最大达2 300 m3 /h,至2013 年4 月2 日,掌子面处涌水量衰减至800 m3 /h,涌水量趋于平稳,此后无明显衰减趋势,至2013 年4 月16 日起掌子面涌水量渐渐增大,涌水量约1 300 m3 /h。根据这一情况分析存在大规模突涌水的可能性,对掌子面设置了封堵墙,并留有泄水通道,同时加强了突涌水口的现场监测及预防工作。
2. 1 第一次突水突石
2013 年4 月23 日1 时15 分,上台阶掌子面发生大规模涌水,瞬间将掌子面堆码的挡墙冲毁,上台阶作业面装载机被冲翻倒,造成现场作业人员多人受伤,多台施工机械损坏,附近多处排水管道损毁。经估算此次涌水瞬时突水量达4 000 m3 /h,随水带出的砂石量约500 m3。瞬间突涌水发生后,涌水量随后逐渐衰减,截止4 月23 日8: 30 涌水量衰减至1320 m3 /h。根据突涌水携带的泥石量计算,在掌子面形成一宽约10 m、高度大于30 m 的不规则空洞。
2. 2 第二次突水突石
2013 年5 月22 日,原涌水点位置再次突发涌水,并携带涌出泥砂块石约4 000 m3,淤积隧道长度共70 m,之后水量衰减为400 m3 /h。5 月23 日再次发生突水突泥,涌泥渣约2 000 m3。3 ~ 5 月两侧大的突涌水携带泥渣约累计约1 万m3。本次突涌后对掌子面及后方进行了加固处理。
2. 3 第三次突水突石
2013 年7 月31 日5 时50 分已开挖段的掌子面后方DK 332 + 237 ~ + 241 段线路右侧拱腰钢架发生变形,钢架突出1 ~ 2 m,且钢架背后有管状涌水,水量约300 m3 /h,水质浑浊,水量不稳。8 时30 分钢架受围岩挤压突出2 m,DK 332 + 237 端头2 榀钢架断裂,DK332 + 241 已施作套拱段有3 榀钢架发生变形。8 月1日3 时45 分出口方向正洞DK 332 + 237 右侧拱腰发生特大突水突泥( 石) ,大量泥石随水涌出,瞬间涌水量达10 000 m3 /h,持续2 h 后水量衰减,8 月2 日6 时55 分水量减小至1 500 m3 /h,8 月3 日中午水量衰减到800 m3 /h 左右。突出砂石坡脚已堆至DK 332 +119,坡顶在DK 332 + 185,迂回平导口已完全封堵,泥渣量总计大约15 000 m3。
3· 突水突石原因分析
3. 1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
地质条件: DK 332 + 266 突涌水段为富水向斜的一翼,地层为奥陶系灰岩夹板岩,突涌水位置为灰岩与板岩的接触带,灰岩属含水岩组,板岩相对隔水,开挖至灰岩含水岩组发生突涌水。同时,灰岩垂向节理裂隙发育,使向斜层间水相互连通,水量大。
补给来源: 向斜核部位置地表基岩裸露,节理裂隙,地形相对较平缓,局部地势低洼,有利于降雨和融雪水的入渗补给。5 月份地表调查时,积雪开始融化,未发现融雪水汇集形成坡面径流。同时,在洞内涌水量观测中发现洞内涌水出现昼夜波动现象,说明地表水受融雪水补给关系密切,补给径流条件畅通[3]。
含水体厚度: 隧道洞身处埋深较大( 埋深约500 m) ,洞身上方含水体厚度大,节理裂隙发育,节理裂隙和层间赋存了较大的地下水静储量。由于静储量大,水头压力高会造成隧道突发大规模涌水。
3. 2 涌水量监测分析
DK 332 + 266 发生突涌水后,对涌水量进行了连续观测,观测曲线如图1 所示。根据观测数据分析,涌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,3 月31 日至5 月25 日为静储量水释放期,涌水量约2 ~ 3 万m3 /d; 第二阶段为5 月25 日以后,涌水主要以动态补给量为主,涌水量约5 000 ~ 7 000 m3 /d。
3. 3 突水突石机理分析
DK 332 + 266 出现3 次大型的突涌水( 泥、石) ,形成机理大体一致,规律性较强,从涌水开始至4 月23 日是水量由小逐渐变大的过程,受气候影响,补给量不断增大,破碎岩体节理裂隙被疏通[4],4月23 日水量达到峰值,由于水量大、动力足,造成塌方的同时裹挟出大量泥石; 4 月23 日至5 月24 日水量逐渐减少,但在5 月22 日前几天水量观测中涌水量明显减少,分析为DK 332 + 266 溃口被涌水的泥砂及块石淤积堵塞,造成5 月22 日、23 日再次发生涌水( 泥、石) 。经过两次大的突涌水,水量基本达到大致稳定,涌水量保持在6 000 m3 /d 左右。
对7 月31 日至8 月2 日突涌水( 泥、石) 形成原因初步分析,气温升高积雪不断融化下渗及雨季降水的直接入渗补给,使已形成的降落漏斗再次充满地下水,静水压力增大。同时,掌子面小里程方向岩体破碎,节理裂隙充填物较多,受前两次大型突涌水携带大量固体物质影响,破碎岩体局部结构发生变化,原来排水出口受泥砂及块石再次淤积堵塞,形成新的突水口。7月31 日至8 月2 日突水突石后,对整个突涌过程进行了连续观测,观测曲线如图2 所示。根据DK 332 +237 ~ DK 332 + 241 监测资料,也验证了上述分析。根据观测分析可将一次突涌划分为4 个阶段[5],即突涌水能量积蓄期: 形成和发展能量积蓄的过程; 突水突石爆发期: 受前期突水涌泥影响,围岩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扰动,能量积蓄过程中,压力增大,围岩支护强度不足,形成蠕动变形并开裂造成突涌; 突涌水波动期: 水量、能量衰减,前方堆积体阻力加大,泥石涌出停止,仅水量出现波动; 突涌水衰退期: 静储量水明显衰减,涌水以动态补给为主。
4· 施工处理措施
4. 1 迂回平导
经过3 次大型的突水突石,正洞掌子面已形成不规则空洞,受涌水带岩体破碎、局部裂隙充填有粉末状物质影响,仍存在地下水径流通道堵塞而形成突水涌泥的可能性,通过正洞掌子面继续施工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。根据总体施组要求,确保工期目标实现,同时结合剩余段落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,采取从掌子面左侧迂回平导超越目前掌子面施工。为探明迂回平导富水情况,在平导内实施了超前探孔,如图3 所示。DK 332 + 266 突涌水界面地层产状N50°W/36°N,同时该界面也为灰岩与板岩的接触带,根据地层产状判断富水带与线路小角度斜交,依据推测的富水带位置设计实施了不同角度的超前探孔,并进行水量和水压监测,根据探孔揭示的情况,地质推断的富水带界面位置及涌水量一致,为迂回平导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条件。
4. 2 高位泄水洞
为降低迂回平导及后续正洞处理时的安全风险及难度,在分析本区的地下水补给来源、径流方向的基础上,根据岩层产状推测,在正洞右侧DK 332 + 119 位置向突涌位置附近施作高位泄水洞提前泄水,如图4 所示。为提高泄水洞自身成洞的安全性,线位选择上避开多次突涌后形成的空腔及其影响范围,在尽量短的长度内通过可能存在的突涌水段[6],及早进入相对较为完整的地层。首先垂直线路向右侧约40 m 后,转向大里程方向,与正洞平行施工约40 m,再以40 m 半径转向推测突涌空腔范围。至空腔影响边界50 m 左右时停止施工,进行超前钻探及探水。高程及纵坡设置考虑后续正洞周边注浆处理范围为开挖轮廓线以外6m,洞顶( 侧) 塌腔形态不能准确确定,经综合考虑分析,高位泄水洞终点底面高程按高于正洞拱顶6 m 进行设计。高位泄水洞实施后在预设计位置揭露到地下水,高位泄水后,迂回平导及正洞水量明显减少,为迂回平导与正洞施工起到了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。
5 ·结论
( 1) DK 332 + 266 突涌水位于向斜翼部的软硬岩层的接触带,涌水量大,突发性强,易出现突涌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,受突涌水带岩体破碎、局部裂隙充填有粉末状物质的影响,造成地下水径流通道堵塞而形成突水突石。
( 2) 形成较大规模的突水突石需具备三个条件:一是具有较大的涌水量; 二是突涌水段岩体相对破碎;三是具较高的水头压力。DK 332 + 266 在发生突水突石前的涌水观测中都出现了水量突然减少、集聚能量的过程。
( 3) 突涌水处理应具有针对性,采取的迂回平导或高位泄水洞应在充分分析突涌水段水文地质条件、涌水量的基础上合理布设。迂回导洞宜设置在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方向下游,降低施工风险; 高位泄水洞宜设置在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方向上游,提前排掉大部分水量,为其他作业面施工创造条件。
江苏鑫亿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联系人:张先生 陈女士 技术咨询:15851070333 电话:0515-88632555
传真:0515-88632777 网址:www.jshh444.com 地址:盐城市政府中央行政办公区华邦国际西厦A座506室 备案号:
苏ICP备09031354号-5